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厦门君臣文化传媒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厦门君臣文化传媒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曹操写了哪些诗?
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,所写的诗歌也非常著名,其中比较有名的有:
1. 《观沧海》:此诗表达了曹操的胸怀和志向,诗句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更是成为了经典的名句。
2. 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”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短暂、珍惜当下的主题,也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。
3. 《步出夏门行》:此诗是曹操在出征之前所作,表达了他的军事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。
4. 《白马篇》:此诗主要描写了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,以及曹操对胜利的信心和威武形象。
一、最气势磅礴的诗:《观沧海》
二、最慷慨激昂的诗:《龟虽寿》
三、最悲天悯人的诗:《蒿里行》
四、最大气的求贤诗:《短歌行》
五、最奋发的战争诗:《苦寒行》
六、最悲戚现实的诗:《谣俗词》
七、最静美的诗:《冬十月》
八、最有理想的诗:《度关山》
九、最悲伤的历史诗:《和乐天春词》
十、最富有理想的诗:《对酒》
曹操(155年-220年),这位三国时期蜚声天下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,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。据传,曹操共有诗五百多首,这些诗多数才情横溢,文笔纯熟,广泛涉及到人生哲理、爱情、家国情怀等方面的主题,以下是其中比较知名的几首诗:
1.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慨当以慷,忧思难忘。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。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但为君故,沉吟至今。”
2.《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”
3.《东篱乐》:“千樯过尽,更漏成穴。但屈指西风几时来?——长恨此曲只应人间有。”
4.《观潮》:“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。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,参差十万人家。云树绕堤沙,怒涛卷霜霞。天堑无涯,地老天荒,君臣一瞻,忘我之乡。”
曹操所写诗有:
《短歌行》,《观沧海》,《龟虽寿》,《蒿里行》,《谣俗词》,《陌上桑》,《苦寒行》,《薤露行》,《对酒》,《却东西门行》,《步出夏门行·冬十月》,《步出夏门行·土不同》,《度关山》,《秋胡行其一》,《秋胡行其二》,《善哉行其一》,《精列》,《气出唱其一》,《气出唱其二》
古代历史上异族入侵时坚决抗击的英雄都是谁,他们有什么英勇事迹?
抗辽名将:
李继隆,北宋开国名将李处耘之子,宋太宗皇后的哥哥,在随大军荡平后蜀、南唐的战斗中不断成长。
宋太宗即位后,李继隆全程参与了与辽国的二十五年战争。
太平兴国四年(***9年),李继隆作为先锋,参与了幽州攻城战。不料遭到契丹名将耶律休哥的反击,宋军在高粱河战役中损失惨重,唯独李继隆部全身而退。 随后辽军大举入侵,李继隆作为镇州都监,在满城一带(今河北保定)阻击耶律休哥率领的辽军主力,自主改变太宗的八阵部署,一战斩首万人,俘虏辽军三万,成功阻止了辽军的攻势。
太平天国七年(982年),辽景宗亲征,三路辽军会战于雁门,李继隆和名将潘美协同,连破辽军二十五座城寨,辽军伤亡数万,被斩首多达三千余级,被俘过万,李继隆乘胜反击至辽境灵丘,此后改任定州驻泊都监,多次主动出击辽国,斩获颇丰,受到太宗嘉奖。
雍熙三年(986年),宋军第二次进攻幽州,李继隆率部攻克固安、新城,涿州,俘获契丹将领一名,后在宋军溃败时再次“军成列,虏不敢击”,安然撤回定州,还因为收拢大量溃兵而被晋升为侍卫马军都虞候、武州防御使。但在之后的狙击战中李继隆明哲保身,发现君子馆战场形势不对而避敌锋芒,被太宗责罚。
端拱元年(988年),辽将耶律休哥再次南下,连克涿州、满城、祁州,李继隆阻击失败,辽军八万精锐骑兵饮马唐河,李继隆派出勇将荆嗣、田敏与辽军来回拉锯,最后将秘密武器静塞骑兵投入战场,发挥奇效,辽军大败,被斩首一万五千级,损失马匹上万。史载“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,闻虏之至,或父母辔马,妻子取弓矢,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”。
端拱二年(989年),耶律休哥再率三万精骑南侵,李继隆派手下大将尹继伦绕后突袭辽军,正在开饭的辽军防备不及,瞬间崩溃,坐在中军大帐的耶律休哥甚至被宋军砍伤手臂,史载“杀其将皮室一人。皮室者,契丹相也……寇兵随之大溃,相蹂践死者无数”。此战后,辽军十年不敢南侵。 澶渊之战中,李继隆与大将石保吉击退辽军数万大军的猛攻,列阵澶渊北门,军容整肃,令御驾亲征的真宗叹服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君臣文化传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厦门君臣文化传媒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hekerao.com/post/643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