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厦门闽南文化戏曲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厦门闽南文化戏曲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和闽剧比较像的戏曲?
1、梨园戏
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。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,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“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”的“闽浙之音”,被誉为“古南戏活化石”。
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、漳州、厦门,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,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。
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,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。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),已有“潮泉二部”的《荔镜记》刊本,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。
清末,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,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、厦门地区广为流传,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,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,班社日益减少,范围日渐缩小,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。十九世纪40年代末,梨园戏已濒临消亡。
在闽南一带称为"芗剧"的是什么剧种?
芗剧原名歌仔戏,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。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。其足迹遍及于龙溪、晋江、厦门、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。
芗剧,原名歌仔戏,亦名子弟戏,起源于漳州。明末清初,郑成功率部***,把流传于漳州的“歌仔”(锦歌)、“车鼓弄”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,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,在农村、渔区广泛流行,出现坐唱形式的“歌仔馆”。清末,由于迎神赛会的需要,清唱的“歌仔馆”走上广场,出现化妆***的表演形式,时称“歌仔阵”。此后,“歌仔阵”吸收梨园戏、四平戏和乱弹的剧目及表演艺术,在农村谷场、庙埕牵草绳圈地演出,民间俗称“落地扫”。逢年过节,也搭戏棚表演。因为是从“歌仔阵”发展起来的,故称歌仔戏。
闽南话哪里的口音最好听?
泉州被认为是闽南语的发祥地,其韵律被认为更好听,而且泉州的闽南语是最早的,因此从传统和正宗的角度来看,泉州的口音可能更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。
厦门则地处闽南核心区域,是泉漳闽南语过渡带,融合了两地的语言特色,其闽南语更能代表闽南语,因为它是融合了泉州和漳州两地的口音形成的,所以从通用性和代表性来看,厦门的口音可能更加通用一些。漳州的闽南语也有其独特之处,但相比之下,厦门和泉州的口音更为人所熟知。
因此,无法简单判断哪个口音最好听,因为这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对“好听”的定义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,有的人可能更喜欢泉州的古朴韵味,而有的人可能更喜欢厦门的流畅和通用性。
闽南听香习俗?
“听香”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,主要是预卜姻缘,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、讨海、“过番”平安赚大钱。
“听香”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,祈求神明指点迷津,然后手执一炷香,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,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,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,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。过去泉州有“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”之俗语,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,耐心等到中秋夜,还有机会再听听。
为什么闽南语中厦门中的“厦”的发音和厦航中的“厦”的发音不同?
我觉得是最早的那个书生或官员不严谨造成的。厦航(ha hang)的厦是这个词的本音,同音的还有夏天的夏。当时定厦门的雅化音时,那个决定人想雅一下,但没有对应的音词,就马虎一下,指厦为下,厦门就这样产生了。下门(e men)已有音,不能改成ha,那就创造一个e的厦吧。老百姓没文化,哪里知道后面的讲究,将错就对吧。这种出丑的事,文献是不会记载分析的,文人不要相轻啊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闽南文化戏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厦门闽南文化戏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hekerao.com/post/53022.html